常常有人詢問是用擦的膠原蛋白好還是吃的膠原蛋白好,到底哪個才是更有益的呢?讓我們跟著藥師詹尚樺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兩邊的優缺點吧!
擦的膠原蛋白(護膚產品)
優勢:
皮膚滋潤和保濕
此類產品通常含有保濕成分,可以提供皮膚所需的水分和滋潤,改善乾燥和粗糙的皮膚狀況並在表皮層形成一層保護膜,防止水分流失,使皮膚變得柔軟和光滑。
提升皮膚彈性和緊實度
膠原蛋白是皮膚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,可以提供支撐和彈性,使皮膚看起來更緊緻和有彈性。擦的膠原蛋白產品中的成分可以幫助刺激皮膚內膠原蛋白的合成,從而增加皮膚的彈性和緊實度。
抗皺和減少細紋
隨著年齡增長,皮膚中的膠原蛋白水平[1]下降,這會導致皮膚出現皺紋和細紋。擦的膠原蛋白產品可以補充皮膚的膠原蛋白,減少皺紋的出現,使皮膚更加平滑年輕。說到超強效美肌保養產品當然就不能不提到赫赫有名的A醇跟A酸了!
皮膚修護和再生
膠原蛋白產品中可能含有其他修護成分,如抗氧化劑、維生素和植物萃取物等,這些成分可以幫助修護受損的皮膚細胞,促進皮膚的再生和修復。
方便易用
此類產品易於使用。只要塗抹在皮膚上,不需要額外的準備或操作就可以作為日常皮膚護理例行的一個環節,非常方便。
可能無效的原因/缺點:
分子大小
膠原蛋白分子通常很大,無法穿透皮膚屏障進入深層組織。儘管產品宣稱含有膠原蛋白,但如果分子過大無法被皮膚吸收,那麼效果可能真的是有限。盡量挑選小分子的塗抹產品才好
膠原蛋白的穩定性
膠原蛋白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,例如溫度、光照和氧氣等。如果產品中的膠原蛋白在製造或保存過程中失去了穩定性,它的活性和效果可能會減弱。
低濃度
產品中的膠原蛋白濃度可能較低,無法提供足夠的濃度來滋潤和修護皮膚。此外,有些產品可能使用膠原蛋白的衍生物或類似物質,其效果可能不同於真正的膠原蛋白。
使用方法不當
使用產品時如果沒有正確按照產品說明進行使用,如使用量、按摩吸收方式等,可能影響其效果。此外,膠原蛋白產品的效果通常需要持續和長期的使用,不遵循使用頻率和時長,也可能影響結果。
個體差異
當然每個人的皮膚狀況和需求都不同,對膠原蛋白的反應也會有所差異。有些人可能對膠原蛋白產品更敏感,而其他人可能對其效果不明顯,所以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使用喔!
兩者效果上的不同
吸收方式
吃的膠原蛋白是經由口服進入體內,需要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吸收過程,膠原蛋白會被分解成胺基酸後再被吸收利用。擦的膠原蛋白則是直接塗抹在皮膚上,透過皮膚吸收的方式提供膠原蛋白。
作用範圍
吃的膠原蛋白經由血液循環可以作用於全身各個組織和器官,包括皮膚、關節、骨骼等。擦的膠原蛋白則主要作用於塗抹的皮膚部位,局部提供滋潤、修護和彈性。
功效持久性
吃的膠原蛋白通常需要長期持續補充才能維持其效果,因為膠原蛋白需要時間被吸收、合成和分佈到各個組織中。擦的膠原蛋白則可即時提供皮膚的滋潤和改善,效果較為即時,但其效果通常是暫時的,需要定期使用以維持效果。
功能補充
吃的膠原蛋白可以提供身體內膠原蛋白的基礎材料,幫助身體合成更多的膠原蛋白,對於提升整體的皮膚、骨骼和關節健康有綜合作用[2]。擦的膠原蛋白主要集中在外部護膚上,提供局部皮膚的修護、保濕和抗皺效果。
想了解更多口服膠原蛋白知識請看這裡。
到底該挑選哪種使用方式呢?
綜合補充
外用膠原蛋白產品可直接提供皮膚所需的膠原蛋白,滋潤和修護皮膚。口服膠原蛋白則透過消化系統吸收,提供全身的膠原蛋白補充,對骨骼、關節、結締組織等產生作用。
內外協同作用
外用膠原蛋白可以直接作用於皮膚表層,增加皮膚的彈性、緊實度和保濕效果。口服膠原蛋白則可以促進整體身體的膠原蛋白合成,從內部提供支持,加強皮膚的彈性和保持年輕狀態。內外協同作用可以更全面地改善皮膚的外觀和質地。
綜合效果增強
外用和口服膠原蛋白的結合可以增強整體效果,加速皮膚的修護和再生過程。外用膠原蛋白提供即時的滋潤和改善效果,而口服膠原蛋白則通過長期補充維持皮膚的膠原蛋白水平。
個體差異考量
每個人的皮膚狀況和需求不同,有些人可能對外用膠原蛋白產品更敏感,而其他人可能對口服膠原蛋白更有效果。進行內外並用可以同時取得兩邊的保障,更全面地滿足護膚、保持鼻敷年輕美麗的需求。
挑選口服膠原蛋白產品時出現疑惑了嗎?請看這裡替您解答喔~
如果看完以上還是有疑惑想諮詢,歡迎透過表單或是官方社群聯繫詹尚樺藥師替您評估喔!
[1] Reilly DM, Lozano J. Skin collagen through the lifestages: importance for skin health and beauty. 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. 2021; 8: 2. doi:10.20517/2347-9264.2020.153
[2] Wang H. A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Collagen Treatment in Clinical Studies. Polymers (Basel). 2021;13(22):3868. Published 2021 Nov 9. doi:10.3390/polym13223868